English

吴敬琏全面论改革

1999-0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柳红 我有话说

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的时刻,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忆思想解放步履维艰、评历史人物是非功过、说大江南北改革硕果。而吴敬琏先生的新作《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目光、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及翔实的史料,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的、开创性的理论研究。

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吴先生的一个判断:“20世纪也许会作为“改革的世纪”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上。“就在这样一个改革深入人心的年代里,他却以学者特有的思辨方式去追根寻源:改革问题是何以提出的?为此循着两条线索考察:一是社会主义实践;从早期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革命前设想和苏俄的早期实践,直到斯大林的行政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二是理论线索,从帕累托、巴罗尼等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体制可行性的理论论证,到米塞斯和哈耶挑起、道布和兰格等人应战的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主义论战”,再从学理上对计划经济进行分析,如此,就使得改革的提出和选择变得自然、唯一和无可辨驳。

作为中国改革战略选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吴先生讲起改革历史和人物来总是给人如数家珍的感觉。既洋溢着学者理性的光辉,也充满改革者鲜明的价值取向,还不乏史学家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因此,他笔下的中国改革战略演变和各个领域中改革的历史过程才显得格外珍重。以经济改革题材作史论结合的文章,吴先生当是第一人。

本书用宽广的眼光考察改革,将中国数十年的改革分作三个主要阶段,它们分别采取“行政性分权”(1958—1978),“体制外优先或增量改革”(1979—1993),“整体推进、重点突破”(1993至今)战略。早期行政性分权的走投无路验证了“分权的命令经济是一种最坏的命令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高度集权是计划经济用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本质要求。如果在命令经济框架下实行分权,结果只能使整个经济陷于混乱。”改革初期冲破思想樊篱,实行体制外先行战略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吸收了改革中经济变动对社会的冲击,促进了市场力量的成长。然而也由于没能适时地将体制外改革成果推向国有部门,造成了一些消极结果,直到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才获得突破,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战略,开始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努力。关于整个战略演变的来龙去脉,理论界的争论,决策者的态度和关键时刻的作用,吴先生也作了比较详细地交待,读来有历史真切感,它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改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吴先生一向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关怀,十年前,他引导并参与的关于“寻租理论”的研究和讨论,至今还被广泛提及。多年来,他一直尽力地宣传和教会人们用理论武器认识现实问题的本质,从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并赢得大众支持。本书的第十一章,专论转轨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府职能,在一本经济专著中作如此安排不能不说别具匠心,原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有必要也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当前社会矛盾像寻租、分配不公、失业等等,一是源于转轨时期本身———转轨时期就是一个社会关系趋于紧张的时期;二是源于长期实行增量改革战略带来的消极影响。这里,以对待改革的态度为坐标,吴先生作了一个中国社会力量分析,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强烈希望改变现状,具有改革积极性,力图建立符合大众利益的市场经济,以便求得社会公正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者;第二种是掌握资源配置权力,希望保持计划体制。认为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反对市场导向改革者。中国以往的改革正是在这两种思潮和社会力量的争辩和较量中前进的。此外还有第三种社会力量,就是在混乱的经济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人。吴先生对此作了透彻的分析:“他们并不愿意回到计划经济的体制去,然而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规范化的、平等竞争的市场的建立,而是希望维持甚至扩大目前的市场混乱和行政权力广泛干预市场的状态,以便继续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自由自在地弄权“寻租、发财致富。”“甚至通过设租活动加剧它的混乱。以便从中取利。”显然这种人最具有危险性,因为他们常常盗用改革的名义。一位经济学家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

不仅如此,吴先生治学严谨从书中的引文注释中可见一斑。他特别强调文献回顾,试图建立经济学研究规范,讲究学术研究中的传承关系,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地介绍前人所做的工作、思想、言论,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发展。并且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本书有人名和主题词索引,它既有索引功能(而不是像有些译著的索引那样既不能索也不能引),又是一份重要文献,那些特殊名词,话语正是中国改革道路的一个个记号。

由于《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的选题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使得它可以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同时由于它脱胎于吴先生为研究生上课的讲义,并作为教材而修订出版,具备了教材内容全面、背景清晰、解释周到的特点。预计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经济类院校或系别也确实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

但是,作为一本教材,目前的这个版本似尚显不足,一是印刷开本,二是通常教科书应有的格式,包括思考题等等。不过瑕不掩瑜。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